写下这篇博客,心中不免有些感慨,散落的时光就如同秋风般凛冽而寒冷。从第一个程序,敲出print语句,感觉有些惊奇;到第一次比赛,失落地面对屏幕,痛恨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;再到一点点充实自我,两段实习,一篇博客,一点点拉下代码,自己构筑的过程。2025年,今年至少没有白费。
1. 迷惘
青岛的天气总是多变,阴天居多,郁郁沉沉,刮过中心图书馆大风,构成了我大学前两年的背景。
大概自从我上大学开始,就不太喜欢阴雨天,每次踩着白色的鞋,湿哒哒地走在柏油路面上,感觉上课的心又死了一分。我看着同学,绩点耀眼或是竞赛加身,仿佛每个人都往前走。而我,只有脚下这一滩被雨水打湿的、模糊的倒影。
代码于我,最初只是屏幕上闪烁的光标,是cpp课上晦涩难懂的符号。我试图抓住它,它却像青岛海边的雾,看得见,摸不着,只会让衣衫变得更沉。
2. 破晓
转机发生在一个同样沉闷的下午,但记忆里却像是有一束光硬生生挤了进来。我记不清是哪一次,又一次在荒废了许多时间过后,我发现,再不行动,就不会再有机会了。
过程是沉默的,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独自掘进。
3. 步履
后来,我拿到了实习。去往成都的火车上,我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,心里是前所未有的兴奋。我第一次接触到部署大模型,第一次在真实的项目里体会“代码”。
再后来,是海尔。通勤四个小时的疲惫,陌生技术栈带来的压力,让我一度不想坚持。但也是在那里,mentor扔过来的英文文档,卡顿的办公电脑,还有那个需要从零开始的简历筛选系统,都在无声催促我坚持。
我终于明白,成长从来不是一瞬间的顿悟,而是这些看似琐碎、艰难、甚至令人沮丧的日夜的叠加。是在一次又一次“做不到”之后,硬着头皮去做的过程。
4. 回望
如今,站在大三的中点上回望。青岛的风依旧在吹,但似乎不再那么刺骨。
我依然会为未知的前路感到忐忑,为自身能力的局限而焦虑。我的代码依旧称不上优雅,我离那些技术大牛依然有着光年的距离。
但,那又怎样呢?
那个在阴雨天里踩着湿鞋、满心迷茫的少年,已经用自己的双脚,一步步丈量出了从宿舍楼到公司工位的距离。他或许走得很慢,鞋上沾满了泥泞,但他的口袋里,已经装下了两段沉甸甸的经历、一个被代码重构过的头脑,和一颗愈发坚韧的心脏。
代码如诗,写的不仅是机器能懂的逻辑,更是自己走过的路。那些在深夜亮着的屏幕,最终没有辜负每一个熬过去的自己。
秋风萧瑟,冬天的脚步近了。这条路,我会继续走下去。
